民以食為天,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根。生活中,我們可以拋卻一切世俗的欲望,卻不能不吃不喝。口腹之欲,不僅僅在一個“欲”字,更多的在于能夠維持身體機能,保護身體的日常運轉。
為了“吃飽”,人們用了幾千年去改良糧食,但是世界上,仍然還有饑餓存在,尤其是不發達地區,要達到“吃飽”,還有很遠的路要走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日前發出警告,人類或將面臨“二戰后的糧食危機”,多達17億人正暴露在糧食、能源和金融系統的破壞之下,導致貧困和饑餓問題的惡化。戰爭、天災人禍,都有可能導致糧食的減產,流通等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:“誰掌握了石油,誰就控制了所有;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,誰就控制了世界;誰掌握了糧食,誰就控制了人類!”
“手中有糧,心里不慌”。幾千年華夏的文明史,糧食也隨之變化。農業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石,可以說沒有農業就不會有人類今天輝煌燦爛的文明。從饑餓到吃飽,從吃飽到吃好,這不僅是時代的變化,也是人們生活不斷提高日益美好的象征。不可否認的是,現在,溫飽問題依然是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,但是整體來看,如果僅僅把國人的飲食和生活消費定義為溫飽的話,那么不管是我們每年的糧食生產,還是我國當前的糧食庫存,都是沒有問題的。
食物是人類生存、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,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農業生產。我國是農業大國,也是農業強國,我國現在有能力,也有底氣和實力,讓每一個國人都不用再像幾十年前甚至更遙遠的時代那樣,像我們的先輩和祖先一樣,長期忍受著饑餓的困擾。當然,人們的飲食結構,不能單純靠我國的水稻小麥玉米等,這就需要適量進口國外農產品來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,以及調節國內糧食供給的失衡。
“人是鐵飯是鋼,一頓不吃餓得慌”,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、生存之本。有了糧食的穩定供應,人們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。農業滋養了全社會,這一點在疫情期間有著非常明顯的社會顯現。每次社會層面出現危機,食物就會面臨一波搶購囤積潮。就像近幾個月的疫情隔離,當被動居家,人們的需求,回歸了本質上食物的需求,食物供給,是打贏這場戰“疫”的前提。
作為我國的戰略物資,糧食關系到我國生死存亡、家庭生活幸福、個人身心健康。五谷豐登才能社會繁榮穩定,而田坤道一直期盼,這個世界永遠不再有饑餓。